藥學博雅學堂-敬邀李飛鵬講座教授蒞臨演講 113.10.15(二)12:00-13:30

by 藥學院
藥學博雅學堂  |   |  621

由醫學跨越到詩學的經驗分享

李飛鵬

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這個博雅教育講座的內容將分享個人從醫五十餘年中,一邊行醫一邊讀詩,研究詩及創作詩,和出版詩集的經驗。

  民國62年(51年前)我入學北醫,當時北醫的文風鼎盛,學生刊物有綠杏,北醫青年,北醫人報,北極星詩刊等。回想起來,當年整天忙著編輯北醫人報文藝版,參加復興文藝營,耕莘寫作班,大學其實過得比文學系還文學系。大學時讀過王禎和的小說,看到他引用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所言:「很多人的一生不及一行波特萊爾」,印象深刻、永誌。唯有詩,即便一行也好,只要是名句,都可以不朽。

  北醫畢業後,當了耳鼻喉科醫師,行醫生涯中,仍然維持著,日常有所感動就記筆記的習慣,到65歲行將退休之際,開始想將這些詩作整理出版,遂成立公司,自己搭配攝影,自己美編,自己找印刷廠,自己出版。迄今出版過4本童詩繪本(其中一本有英、日,法譯本)3本個人詩圖集,包括《悲傷的建築》,《那門裡的悲傷》和《在裂隙中完成艱難的旅程》;所發表的詩作,大約一千首左右。

  其實我周圍的親友同事,很少人在閱讀或購買現代詩集。他們看手機,看lineyoutube,打電動,聽演唱會,看表演,只接受輕薄小文章;詩在他們的人生中的位置,客觀的說,不太重要。

  寫詩對我而言則是重要的,寫詩對我的醫學生涯的影響也是很大的,除了遇到挫折失意時可以沉澱心情,救贖靈魂外;善用詩的比喻,在看診時和病患溝通更易,詩的寫作訓練也讓我在構想,書寫及發表SCI論文時更容易達成目標;而醫學的題材結合現代詩,更是具有跨領域的獨特性,期待這些已經發表的詩圖,未來在詩壇能有點位置。

  希望這場經驗分享,會讓大家覺得,詩還真的有點重要,甚至還對醫學,對人生有點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