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院舉辦「生藥學的全球協力」國際研討會 攜手東南亞等多國學者,探索藥用植物無限潛力!
圖說: 生藥所李慶國所長(左一)與此次研討會講者: 美國史丹佛大學生物工程系Possu Huang助理教授(左二)、臺北醫學大學胡俊雄博士(左三)、越南胡志明市醫藥大學Prof. Tran Thi Van Anh(右三)、越南東德大學Nguyen Truong Huy教授(右二)、泰國朱拉隆功大學Chaisak Chansriniyom副教授(右一)於本次研討會中共同合影。
114年5月6日,藥學院生藥學研究所舉辦「生藥學的全球協力:與東南亞共同邁進」國際研討會,邀請來自越南、泰國、臺灣及美國等地學者,分享在藥用植物、天然產物及蛋白質設計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現跨國合作在藥物研發與傳統醫藥現代化上的無限潛力!
圖說:本校施俊哲副校長蒞臨致詞,盛讚生藥所結合越、泰、台、美等多國學者,共同研擬探討東南亞藥用植物巨大潛力的努力,為藥學界帶來更具藥用價值的實質發現,造福人群。
本校施俊哲副校長特別蒞臨致詞,盛讚生藥所結合越南、泰國、台灣、美國等多國學者,共同努力探討東南亞藥用植物潛力,並以最新技術為人類帶來更具臨床藥用價值的新發現,貢獻良多。向來積極推動跨國際交流的藥學院張偉嶠院長,雖專注於藥物基因體學的研究與教育,也同時注重傳統藥學的持續推進,因而推動本院生藥所結合東南亞與台、美等國籍學者進行跨地域交流的方針與策略,他期許藉此推升生藥所於整體學術界的研究實力,並創造影響力,聯合學界持續探索植物藥用價值的無限潛能,促進更多新藥的發明!
緊接著演講由遠道而來的東南亞各國學者,上台演講進行分享。來自越南胡志明市醫藥大學的Tran Thi Van Anh教授指出,越南擁有逾五千種藥用植物,潛力巨大。她分享三種具代表性的植物研究,包括具有抗炎潛力的瓊崖海棠、含新型抗氧化成分的小果青牛膽,以及已開發製劑的大葉吊蘭,呼籲加強國際合作。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Chaisak Chansriniyom副教授則強調天然物在抗發炎與抗癌領域的價值,透過研究Glycosmia parva等植物的生物鹼與木脂素,揭示其作為化療輔助的潛力,並強調傳統草藥與現代分子研究的結合必要性。
Nguyen Truong Huy教授來自越南東德大學,介紹Panax vietnamensis人參的品種發展與品質控管問題。他指出,市場上PVV與PVF常混淆,應建立更嚴謹的品質標準以維護消費者權益。越南政府正推動2045人參發展國家計畫,顯示政策支持的決心。
國立中山大學廖志中教授分享道地烏根的藥用成分研究,成功鑑定出多種具潛力的新化合物,並驗證其在抗發炎、骨折癒合與肺癌治療上的應用價值。研究同時揭示傳統製備方法的科學基礎。
中央研究院林曉青教授探討真菌天然產物的酶促生物合成機制,說明如何透過基因礦業與酶促級聯反應建構多樣性結構,為藥物開發提供全新素材與工具,顯示基礎生化研究在創新藥物來源的重要性。
來自美國史丹佛大學生物工程學系的Possu Huang助理教授,則分享其在蛋白質設計領域的突破性成果,包括TRACeRs標靶MHC系統與生成式設計演算法的應用,展示從免疫治療到金屬結合蛋白等跨領域創新。
圖說: 臺北醫學大學胡俊雄博士以Elatostema tenuicaudatum與Gomphandra molis兩種植物為例,強調其在新化合物發現與機制解析上的高效率。成功發現具DPP-IV抑制與保肝活性的21個新化合物。有效提升傳統天然物研究的速度與準確性。
臺北醫學大學胡俊雄博士則介紹結合計算與實驗的自然產物研究流程,透過對Elatostema tenuicaudatum與Gomphandra molis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快速且精確地發現並解析具活性的新化合物,推動天然物藥學研究升級。
生藥所李慶國所長於研討會末表示,本次研討會非常感謝東南亞及台、美學者前來與聽眾共同研討,不僅促進臺灣與東南亞的科研交流,也為天然藥物研究與精準醫療發展注入國際合作的新動能!